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灵真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灵真随着张爱玲1952年出走香港,1956年移居美国,大陆的评论家忽视了她,大陆的新一代读者不知道她。然而在台湾、海外,张爱玲一直受着读者的青睐和研究者的推崇。80年代以来,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大陆也掀起了一阵不小的“张爱玲热”,众多出版社争相推出她的作品,研究文章也越来越多,关于她的传记也有了四部。本文是对整整半个世纪的海内外张爱玲研究情况的综述,其目的是为研究界提供一个简明的研究资料,并尝试性地探讨如何深化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一)40年代上海张爱玲的名字与她最初发表的作品一同被读者注意,一同为文坛重视。她是上海某些杂志的座上客,《传奇》一出版,即有活跃文人参加的“《传奇》集评茶会”。第一篇正式评论张爱玲创作成就的论文作者,是著名的翻译家傅雷。他以“迅雨”为笔名,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篇长文[①]。以翻译著称的傅雷,评论文字似不多见,但他以纯正的审美品味和艺术眼光,发现了张爱玲的独特价值。傅雷开宗明义地指出,在时代的重压之下,张爱玲的出现,似乎是个奇迹,人们被怔住了。他所做的工作,正是要说明这个奇迹之“奇”和何以会发生。紧接着,傅雷从技巧与主义的角度,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了一番检讨。他说:“我们的作家,一向对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五四’以后,消耗了不少笔墨的关于主义的论战,仿佛一有准确的意识就能立地成佛似的,区区艺术更不成问题。哪一种主义也好,倘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悉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决不能产生一件象样的作品,而且这一切都得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从艺术必须首先是艺术这一现代基本艺术的观念出发,”他批评了新文学中长期存在的忽视技巧的倾向,以及仅从文学的外部因素这一单一角度评判作品的缺陷。傅雷立意的起点颇高,且具有针对性,还涉及到对新文学的整体评价问题。或许,触动他写作此文的思绪的,正是他对某些作家忽视技巧的流弊的反感和对张爱玲惊人才华的欣赏。傅雷认为,文学不仅要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更应关注人的内部状态情欲。由此他正确评价了张爱玲创作的得失。他充分肯定了《金锁记》,认为“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情欲(passio
)的作用,很少象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在对七巧性格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之后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