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的方法探讨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先理解诗的语言含义。诗词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同时诗词的语言又具有跳跃性。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这点出了中国诗歌形式上的特点:短小精悍。同时他又说:“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说出了中国诗歌的魅力,这一魅力具体体现在最富表现力的语言上。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炼,含义丰富而深刻。因此可以说,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诗词作品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作品中的词语常是作家从大量语言材料中经过比较、筛选而得,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古代一位诗人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一位诗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马雅可夫斯基也说:“你想把一个字安排得当,那么,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如果一目十行地扫过去,不仔细地体会作品中每个词语的涵义和韵味,就不可能领会到作品的神妙之处。诗词的语言,不像其它文学样式那样直露,而是含而不露,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可以说诗愈隐而不露,意在字外,其味愈浓郁强烈。能够鉴赏诗词的语言是一项必须具备的能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作努力。1.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其目的主要是建构格律以形成音乐美,从而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①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王维)
f“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绿”、“红”、“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通过活用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分析诗眼极为重要。“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