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2013级教育硕士《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A)一、论述题(共四题,每题25分,共100分。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言简意赅。提倡创新,有个人见解)1结合你所学或熟知的学科专业,尝试用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分析一门课程(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科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的课程属性(25分)课程本质研究的方法论(一)课程立场课程的立场不是对象立场,首先是主体立场;课程立场不是共识性立场,而是个性化立场;课程立场不是一种事实性立场,而是一种价值性立场;课程立场不是一种纯粹的科学立场,而是生命立场1生命立场和主体自由时刻从学生生长、生成、发展的角度看待历史课程,把历史课程看做意义系统,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读史可以明智。。。这些问题都必然会促进学生生长、生成、发展,这无疑体现了生命立场和主体自由2过程立场(生成立场或生成性思维)(1)过程立场是一种发展立场,是一种创造立场,是一种对话、互动、交往的立场,是一种生成立场它从过程中追求结果,而不是从结果中评价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地、先验地看待学生,而是以发展眼光看学生的成长。在历史课堂上师生通过交流(2)过程立场是一个多元立场。“多元”意味着多种可能或多种解释,意味着多元思维方式,多元的问题解决策略,学生的发展路径是多样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观念的建立也是多种多样的。由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文本影响学生时,应秉持一种多元意义的教育过程观,鼓励师生在自身的生活经历、经验的基础上寻求对文本意义的多元理解,而不是执迷不悟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和确定性结论,允许“多元”的声音存在。3)过程思维是要揭示过程中的复杂动态的关系和动态平衡的状态。揭示教育过程的关联性。(1)与自身的联系。(2)与社会和文化的联系。(3)与自然的联系。揭示教育过程的转化与生成。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品德转化的过程、教育文化化的过程。3意义立场或价值关怀不是事实立场(1)由“课程是什么”的本体论追问向“课程应该是什么”的实践论追问。(2)超越课程开发的技术,结合课程的内在价值来理解(3)菲尼克斯有一句名言:一切教育都应该成为意义的领域。第一,意义的预设。我们要把每一教育的意义揭示出来。第二,价值和意义的多种可能性,就是要揭示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实现的阶段。第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