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管“精”,脾管“气”,心管“神”
补肾又补脾,重振精气神
中医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与人体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有密切的联系。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因此,保养好精、气、神是人体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民间有“肾管精,脾管气,心管神”说法。一:肾管“精”精,民间有人单一地理解为精子、精液。中医认为精是泛指人体一切营养和能量物质。“精”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生殖(性功能和怀孕)、生长、发育、抗病、生髓、生血等六大功能。精由肾来管理,亦称为“肾精”,有先天与后天之精两种: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取决于人体肝肾功能的强弱;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是人出生之后由摄入的食物化生而成,取决于人体脾胃吸收、转化功能强弱。后天之精藏之肾,当人体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时,就可能化为生殖之精。二:脾管“气”气,民间有人错误地以为是生气、火气。中医认为:气是人的生命之本,气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推送、排泄、温煦、抗病、固护、气化六大功能。
f气由脾来管理,亦称为“脾气”,也有先天、后天之气两种:一种是由肾精先天转化而来,另一种是脾胃后天从外界摄取的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以及人体自身运行形成的脏腑之所气、经络之气。“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故古人说:“气是溺年药。”现代研究亦表明,“气”可能是免疫力形成的物质基础。故气不可耗,不可滞,滞耗则多病。三:心管“神”神,民间有“心神不宁”之说,确实“神”由心管,“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智慧等,都与心有关。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神的含义有二:一是“神态”,指外在表现,如人的面色、眼神、肢体的活动姿态等;二是“神志”,指意识思维活动等。众所周知,心脏是人体的“君主”,既能指挥其它各器官,又有赖于脾肺肝肾等脏器的气血来供养,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如果人的精气不足,身体虚弱或有疾病,就会出现精神萎靡、面无光泽、目无神采、失眠多梦、反应迟钝、神志不清等症。
俗话说“体弱多病”,这个“弱”,就是指“虚”。中医将虚病分为四种: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只占一虚,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三虚四虚,四虚占全,即全虚。虚的越少,病越轻;虚的越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