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中国古代史》材料四明清时期,追求抒情与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请回答:(1)材料一、二中,都提出了“天下”这一命题,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的提出有何进步意义?顾炎武是如何界定“亡国”与“亡天下”这一概念的?在“保国”和“保天下”中百姓的责任有何不同?材料二中的一段话后来被粱启超概括为哪一句名言?(7分)(2)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观察材料四,说明文人画所具有的鲜明特征。(4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新交化的时代背景。并说明经济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4分)17.(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35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初期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3
f材料二19世纪末英国人的中国印象
材料三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1)结合清朝前期的史实,分析材料一中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4分)(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的什么现象(2分)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3)材料三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这种观点正确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4)综合上述材料,针对西方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3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说明耕作、种桑是用来满足生活的需要,因此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
f2.C解析:本题考察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票号”。明确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中国的票号是现代银行的雏形具有借贷等功能因此对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的地址作用并且是新型汇兑事业在中国的开始。。中国在清朝年间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因此C项说法错误3.A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佃农和地主关系。在灾荒之年地主要减免租税等以挽留租佃者。BD的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而C的表述与史实不符。4.B5.B解析: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公田之外开垦大量荒地,逐步导致“公田不治”,井田制逐步瓦解。6.A7.D解析:草市,就是民间集市。“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