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生态与发展
作者:李跃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1期
摘要“滚山珠”是活跃在贵州省纳雍县苗族中的芦笙舞蹈具有和苗族人民一样的历史渊源和自身的“古”、“土”、“活”、“难”、“高”几大特点近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得到发展。
关键词滚山珠苗族芦笙舞
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
“滚山珠”是贵州省纳雍县猪场乡一枝苗族独特的芦笙舞蹈。自80年代登上艺术舞台就和贵州侗族大歌一样引起了国内外高度重视。
1历史渊源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又叫“滚地龙”苗语为“子罗夺”。传统的“滚山珠”一人或数人均可表演。其表演特色是不管舞蹈动作如何高难表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保持笙不离口曲音不断笙与舞自始自终相伴相配协调进行。80年代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国家逐渐重视和弘扬各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地龙滚荆”经过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加工、提炼、升华形成了一个由多人表演为主的芦笙舞并更名为“滚山珠”。
如今的“滚山珠”已从“重新再现”的艺术形式升华为“重在表演”的艺术形式。除了原来的内容舞蹈语汇如“蜻蜓点水”苗语称“等古东林”、“骏马奔驰”苗语称“朝点”、“打场”苗语“飞冷古”、“地龙滚荆”即“滚地龙”苗语为“子罗夺”等动作造型之外又发展成“二人立”、“三人立”、“双燕飞搭桥”、“过桥”等动作造型。同时借鉴了京剧的表演艺术揉进了侧身翻、前后空翻等高难动作还创编了后仰空腰腹支撑二人立、三人立等高难造型。音乐也由原来的不同调高发展成统一的调子。就这样“滚地龙”升华成了“滚山珠”。
传统的“滚山珠”一般在年节、喜庆或农闲之余表演其原型是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村寨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民间芦笙舞。关于这个舞蹈的产生有这样的传说“古代苗族人民在大迁徙途中由于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行走十分艰难。英勇的苗族青年为了给父老们开辟一条道路就用自己强壮的身躯滚出一条路来让父老们顺利通过最终达到黑洋大箐包含今黔西北一带并在这里安家落户。人们为了褒奖这些青年的英勇行为纪念她他们的英雄业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荡平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取名地龙滚荆在节庆日子表演。”据介绍地龙滚荆早年动作比较单一机械单纯古朴稚拙以再现年轻人征服自然的艰难过程为主一人数人均可表演。表演时用6枝长约30厘米的木制梭镖柄尖头插地围成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圆圈或用六摞对顶的饭碗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