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好之”不如“乐之”的观点包含着对教育的真知灼见。确实在美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最佳的途径也就是引导学生对美的事物由“知之”、“好之”最终达到“乐之”的境界。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易兴奋好打扮本能地喜动不喜静。有些女生浓装艳抹露肩裸背一派坐台小姐的样子有些男生长发飘飘、五彩缤纷时不时来几句“我操”“我狂”“哇噻”“MyGod”以标新立异为荣以质朴本分为耻。抢座位比消费传统美德忘光光。大学生中既有朝气蓬勃的“阳光系列”也有昏昏沉沉的“网虫系列”既有前卫另类的“特酷系列”也有保守拘谨的“老土系列”。但总体而言单纯求学的意识并不强很多人走着一条被父母和制度所设定的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被动了那么多年的人生习惯很难在短时期内改观。自觉自愿地好学、乐学的品质极少闪现。不少人在美育课上只求掌握相关知识点美的本质、审美
f范畴、审美意识、审美心理等等或相关技能通过考试就一切OK能够从“知美”发展为“好美”、“乐美”的人少而又少。
“好美”是在“知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热爱并积极参与审美及艺术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美的体验从而在心灵深处对美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乐美”是养育的终极境界。只有当我们能够把美和艺术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自觉自愿地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我们才能达到“乐美”的最高境界。美育教师本应带引学生在风声、书声、读书声中修身养性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中博闻广识在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中珍视生命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甚少、交往不多加上不少高校“两地办学”学生平时根本见不着上课的老师。现在的高校教师上完课就离开课外极少与学生有交流偶有搞展览之类的事多半由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来办理师生共同感美、好美、乐美的情景寥寥无几又怎么能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
尽管不少高校把“美育”请进了文件规章但事实却看上去并不那么美。很多高校大兴土木不断建造半点门面的高楼却很少给艺术活动以经费支助。艺术活动能够提供近距离接触艺术的机会具有潜移默化的美育效果是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不少高校没有专门的艺术活动场所或者缺乏对艺术活动的引导任由各类学生艺术社团”自生自灭”。许多高校建筑像“火柴盒”那样单一、平庸甚至丑陋校园广播除了播放校园新闻、通知之外就是流行歌曲经典音乐几乎绝迹壁画、雕刻偶尔一现却是尘灰蒙面。秀竹点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