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系统的随机抽选下不少学生失望地发现没能如愿选修艺术类课程。
开设艺术课程是美育方法之一但把美育狭隘化为艺术课程的设置忽视营
f造校园文化中的整体美育氛围势必导致美育的“专业化”“小众化”。也有些高校举办各种专题性讲座或拨款给学生会、资助学会艺术社团活动或聘请文艺界名人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或与艺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尝试有利于整体美育氛围的营造可惜零散而难成气候。
二、褊狭化的弊端
高校普遍存在艺术教师数量不足、学历程度偏低的现状。艺术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数量极少供不应求。体卫艺司曾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委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所大学实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师培养计划五年内为普通高校培养1500多名艺术教师这个数量远不能解决高学历艺术教师匮乏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人文学科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数量众多于是许多高校走了折衷之路把那些理论性较高的课程如《美学概论》、《美术史》的教学任务交由中文出身的教师来承担。
学科的交叉本是一桩好事但当“文”与“艺”各自为阵、井水不犯河水时交叉与互动便只是一句空话。艺术系专业教师主要担任素描、构成设计、企业标志识别设计、商业摄影、广告设计与策划、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印刷工艺、商业插画、网页设计等课。学生课程多、作业也多。PhotoShop、CoreDraw、PageMaker这类平面设计软件和AutoCAD、3DMAX等三维设计软件要求较强的操作能力极为耗时但学好这些技能性课程可以很快地“学以致用”参与一些企业的形象策划设计获取社会效益及丰厚报酬。多数学生乐此不疲但对《美学概论》、《美术史》之类理论性强的课程则不屑一顾。素描、色彩类课程对于光线有较强的依赖性不宜安排在晚上于是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全被这类专业课所“切割”、“瓜分”许多高校的美学类理论课就排在晚上。
高校本应营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培育教师完善自身素质但事实上却极少给予教师“充电”的机会那些到著名学校去做访问学者、出国观摩、参加学术会议等机会多是针对系主任、教授或学科带头人的“优待”措施。当教学观摩、出国考察、学术会议这些“蛋糕”被切割成大小差距很不合理的几块时普通的年轻教师如果能够在几年内轮到一次参加国内会议的机会也就不错了。
有些院校甚至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上也区别对待。如教设计课的老师给两个班上合班课校方以两个合班的系数计算该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