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高校美育之弊端
【摘要】美育直接关联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当前高校学课设置、师资建设、教学理念、实施途径等方面上普遍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学生爱美、知美、好美、审美等方面的许多弊端。如何引导学生由“知美”、“好美”走向“乐美”境界的良好氛围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美育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高校美育弊端
美育通常被理解为学校提供的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的相关教育。“学校教育应把通过丰富多样的美的陶冶给人的心灵及其外在表现以本质的定性作为培养人的根本要义而学校教育中个体发展的最高目标就是追求融真善美于一体的健全人格的实现。”1美育理应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事把美育理解为学校应当提供的相关教育显然有失偏颇但这种理解的出发点是比较良好的即把美育的希望寄寓于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
高校能否不负众望关键在于能否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然而当前状况却并不乐观。无论是从学课设置、师资建设来看还是从教学理念、途径、效果来看都存在着弊端。
一、课程化的弊端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的教育方针在原来“德、智、体”三育的基础上增加了“美”。这与后来陆续出台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等文件成为高校加强审美教育的主要依据。鉴于“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2于是高校纷纷“从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入手”“加强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建设”、“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3
众多高校增设了一些特殊专业如设计专业、动漫专业等开设了专门的艺术课程、美学课程。这些学生被认为是特别需要加强审美教育。其它专业学生如果想获得同等机会只能申请辅修或选修这通常需要缴纳一定的学费。这种做法把美育看作是特殊专业学生的特殊需要貌似“尊美”其实是给美育划了一道界线。美育“享受”此种特权甚为尴尬。一方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接受美育之机会却并不是人人平等。为落实普及艺术教育的目标弥补非艺术专业的美育需求高校纷纷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课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建筑欣赏”、“交响音乐赏析”等。但往往名额受限在计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