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于炳然:隐蔽战线中的传奇人生
作者:孙修峰来源:《档案天地》2013年第09期
他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早年在英国加入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抗日救亡、统战工作和情报工作。张学良将军认定他是大才;蒋介石亲授他一项重要使命;他与以高官相诱、以杀头相逼的戴笠斗智;他深受周恩来同志的器重与关爱;他最早站出来批判陈伯达,而遭康生陷害;他成功密说卫立煌,加速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他的名字叫于炳然,在对敌斗争隐蔽战线上,演绎了一幅传奇、壮丽的人生画卷!
一、在欧洲,同张学良从论政到相知
于炳然,原名于斌,1903年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
1917年7月,14岁的于炳然考入了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在校读书期间,被推选为学联主席,先后领导反对军阀吴俊和贪官耿之光的两次学潮。
1923年,于炳然中学毕业后,被选送日本留学,恰逢东京大地震,在生死线上挣扎15天后,终于脱险归国。1924年9月,他又考入国立北平法政大学。“五卅惨案”发生后,北京各大学为声援上海学生的斗争,举行示威游行。于炳然是这次游行的组织者之一。1928年冬,日本侵略者要在东三省强修铁路,北平各大学东北籍学生,联合起来组织“东北旅平学生路权保持后援会”,掀起声势浩大的护路运动,于炳然是总指挥,请愿总代表。
1930年夏,于炳然大学毕业。后来,黑龙江省招考公费留欧学生,于炳然在考试中一举夺魁,于1931年4月动身赴英国,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九一八事变后,他苦苦求索救国之道,加入了英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不久,他被任命为中语组书记,领导着“反帝大同盟”等多个进步组织,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1933年春,张学良出访欧洲,5月,到达罗马。于炳然给他写了封信,提出三个问题:一、东北之失,你以为原因何在?二、你是否准备收复东北?三、如想收复,将采取何种方法与步骤?
一星期后,于炳然收到张学良的亲笔回信。对方恳切地表示,愿意就抗日救国问题共同探讨。对第一个问题,将军说是因为当时东北建设的飞速发展,深为日本人嫉恨,所以迫不及待地侵占东北。对第二个问题,张学良的答复是肯定的,并说“没有比张氏父子更早就与日本人合作的了。日本人所以杀死我父亲、夺取我的防地,正是因为我们不再与之合作。国仇家仇,誓死必报。”对第三个问题,他说:“待世界第二次大战时,只要我们站在日本对立一方,就一定会打垮日本……”最后说:“不久将去伦敦,愿当面详谈。”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