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7月下旬,张学良到了伦敦,于炳然又写了一封万言长信,以中国共产党的观点阐述了抗日救国方略,并驳斥了“等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说。
两天后,张学良托陈洪海约于炳然去共进晚餐。这是一次朋友式的会面,同餐者只有陈和张学良的两个儿子。餐后,张学良说:“明天我去北欧参观丹麦、挪威与瑞典,返回伦敦,再约你详谈。”
张学良由北欧回来,即约于炳然面谈。他围绕抗日救国,提出一连串问题。于炳然仿佛面对一个老朋友,滔滔宏论达四小时之久。张学良倾听后,说:“我很想了解一下社会主义的情况;如果你愿意,就作个准备,同我去莫斯科。”
十天后,张学良又约于炳然谈话。他先说:“颜大使已有回电,苏联记了我1929年(指“中东路事件”)的仇,不同意我前去。这次出国,最想看的是四个国家德、意与苏、土。苏联看不成,土耳其便不想看了。”又说,“据我了解,你确是个人才。但你的思想是左倾的。不过我并不怕你。你若愿意在伦敦读书,我帮助你学费。但我希望你去苏联读书,去后与苏联朝野人士好好联络。将来我们抗日,如能得到苏联的支援,那要比你带十万大军作战的功劳还大。”
10月,张学良又约炳然会面。几次长谈,炳然一方面看到了两人在政治观点上的同异,另一方面,将军真诚磊落的品格、深沉的爱国之忱,留给他极深的印象。
1934年8月,张学良来信,告诉于炳然,去苏联留学已办成。炳然把信寄给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不久接到复信,同意他去莫斯科。
二、蒋介石授命策反德王
1934年10月,于炳然来到了莫斯科,从事党的建设工作,并在出版社做编辑。
1937年3月,苏联《真理报》发表了一则消息,说西安事变后被囚禁的张学良已经恢复自由,将接洽重要任务。据此,组织交给炳然一项新任务:回国帮助张学良巩固东北军。党的关系,是到上海寻找潘汉年。
1937年4月,于炳然到沪,才知道《真理报》上那则消息是误传。他见到了潘汉年,赴北平参加了“东北救亡总会”成立大会,当选为宣传部部长。
7月18日,炳然接到他在伦敦时结识的朋友王生从南京打来的电话,王说:“最高当局请你来南京。”
于炳然说:“你开什么玩笑?”王生说:“真的,与你谈关于德王的事。”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德王即内蒙古王德穆楚克栋普鲁,已经降日。原来,此前于炳然曾与王谈过内蒙问题,王又与戴笠说到此事,戴笠向蒋介石建议由于炳然前去内蒙。
于炳然到了南京。次日,戴笠亲自乘车来接,到了国民政府军委会,入一大会客室。蒋介石起立,面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