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摘要:所谓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知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关键词:语文素养;小学;问题;审美;视野;情感语文是最接近学生心灵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借助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有阐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价值,以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一、语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语文课堂还保持了简单的知识传授模式,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授知识,提高升学率,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应对考试。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就只是如何应对考试,语文教学的价值、学生的语文素养等都没有得到体现和提高。最终,形成的结果是,我们的课堂打造出来的大部分是“高
f分低能”者。2片面地理解语文素养的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始重视,但部
分教师对语文素养的片面理解使得学生依旧得不到全面的提高。如,一些教师认为,语文素养只包括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以及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往往忽视了情感态度、审美能力、知识视野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纠正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真正将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贯彻到语文教学当中,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借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审美能力语文的世界是美的世界,语文教师应该让“美”在语文课上生动起来。然而,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美育”,往往不能将语文知识传授和情感教育相融合,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教师要更新思想,借助语文教学活动,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例如,《金色的草地》是一篇描绘大自然魅力的文章,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蒲公英:“上面白白的、一根一根的就是蒲公英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