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目的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16条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总目的:“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毫无疑问,智力障碍教育的目的必须贯彻国家这一教育总目的。在此基础上,智力障碍教育还应该达到如下目标:1.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妥善处理和应付个人和家庭生活问题的能力。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上学以后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还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障碍,更不用说让他们很好地适应家庭生活了。在家庭,他们可能被当作“重点保护对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就没有入来要求他自己穿衣、洗脸、做饭、扫地;他们可能会因为行为、动作、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障碍,许多自己该干也能干的事情都被家长包办代替了。“费那么大的精力来教他干,还不如自己干了省心”,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态。由于他们在上学前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和训练,上学以后,个人和家庭生活能力的训练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儿童少年只有学会了解决自身的问题和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他们才可能学会为别人、为社会服务的本领。所以,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妥善处理和应付个人和家庭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2.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
f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儿童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其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利因素的影响,语言能力明显差于正常同龄儿童。由于语言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阻碍,社交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机会来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
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包括发展他们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和作文等方面的教学,以及言语和语言障碍的矫正。智力障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主要涉及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与人发生关系、进行社会接触和互动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各种技能。
3.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机能,矫正身心缺陷。智力障碍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不利
因素的影响,身心机能发展的各个方面要落后于正常儿童,并且存在程度不一的身心缺陷。例如,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从总体上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