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
201410110918来源:中国教育报我有话说
作者: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副主任季欣【摘要】学分银行是在终身学习时代国际逐步通行的教育管理新范式,总结我国实践经验和加快开展试点工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即学分银行制度,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学分银行(CreditBa
kSystem,CBS)是学校等办学机构模拟、借鉴银行的功能和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按照共同的参照标准,以信息平台为支撑,通过专门的认证服务机构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得到积累或转换。当被认定的学分积累达到规定数额时,可以据此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这是在国际上逐步通行并日趋成熟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现实: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
f伴随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世界潮流,其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对终身学习各类成果进行科学认定。20多年来,境外兴起的学分银行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有力工具。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和中国香港地区首先建立了“资格框架”,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间建立分层级统一度量的标尺,助推学分转换。美国、加拿大在机构间达成互认学分的双边或多边“协议联盟”,全美已有80以上州的大学按照协议吸纳社区学院学生,实现了各类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韩国于1996年实施“学分银行制”,认可来自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成果。俄罗斯于2005年起颁布一系列法案,成立国家认证机构NAA,推广学分体系和评审参数,希望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新趋势。在我国,不少机构先期努力试行学分互认,有过多种模式。例如职业教育双证模式,即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中高本衔接模式,即较低学历层次(主要是技校、中职、高职)学生通过相应课程、学制的衔接获得更高学历;区域模式,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