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由地方政府主导,整合相关学校资源开展试验;校本模式,即具有学历颁证权的学校建立“学分银行”,凡按相关教学计划学习的学生可以获得课程免修或双证书;协议联盟模式,即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层级水平相当的办学机构间按协议推进对等课程学分的互认。上述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无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二是尚属于局部领域开展的试验,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教育或人力资源等部门多头管理种类繁多、规格不一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体
f制,阻碍着统一学分认证制度的建立。其中,多种形式学习成果之间学分如何实现转换,是一个长期不易解决的难题。方案:形成“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技术路径两年前,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委托国家开放大学承接“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国家开放大学将实施该项课题作为老电大向新开大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并着力探索基于国家层面的一种新教育管理范式,组织部委、行业、企业、高校、部队、社区以及地方开大、电大等66个单位,共同承担了4个重要子课题、89个实践项目。学分要进行科学转换,首先必须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间建立统一的标尺。剖析不少国家成熟经验后发现,这个统一标尺就是目前在国际上通行的资格框架及其核心要素单元。于是,课题组提出了学习成果框架和认证单元相对称的核心概念,初步探索出了以“学习成果框架认证单元”为技术路径的学分转换原则和方法,先后在相关领域进行了试运营学分银行制度,同步形成了“标准研制”“课程开发”“机构认可”“协议联盟”“认证服务”“信息平台”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型。
学分转换试验按以下步骤进行。一是研制学分转换标准,开发学分银行标准化课程。建立学分转换标准,其核心内容是首先建立学习成果框架,即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间建立分层级统一度量的标尺,据此开发认证单元。一个认证单元通常代表着相关职业中的一项典型工作任务,以学习者完成该项任务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为核心内容,作为学分银行开展评估认证、授予资格凭证、相互比对不同课程及实现学分转换的最小单位。开发认证单元的重点是应该先把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交汇点与职业知识和能力相关的课程具体地去展开。目前,课题组已研制了按20个行业相关职业分类的2000多个认证单元。根据人才培养需要,有关颁
f证机构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认证单元,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