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思路
作者:刘佑德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年第02期
【摘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一切都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2750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5章第2节的内容,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的教学设计总思路:创造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分析讨论→总结发现→实际应用。具体如下。
一、引入课题
“问题探讨,铺设悬念”
充分利用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为新内容的学习铺设悬念。(1)阅读《孤岛生存》后提问学生,“假设自己面对此境,选择哪条生存策略?”(2)要求学生写出两条策略的食物链,引导学生思考:“食物链改变→能量流动改变→人所获得的能量改变”,而后选择相应的策略;(3)教师不给出确切答案,而是留下悬念“我们学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节后自然能见分晓。”
二、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自主学习,紧扣关键”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关键词,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研究方法。(1)提出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研究方法;(3)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的
、、和(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4)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这种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三、能量流动的过程
“合作探究,动手构建”
f先对能量流动问题进行逐层深入分析和讨论,使“能量流动”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深入理解,然后让学生动手构建能量流动图示,水到渠成,重点突破。通过交流与分享,合作与共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1)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图;(2)提问甲(学生)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3)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维持和发展需要什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能量流动的起点?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能量的传递和散失?提出能量流动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4)引导学生分析:生产者能量的来源和去路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