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这节课教学实践中,之所以放弃小棒而选择画圈,主要是考虑画圈的材料更具有直观性、生成性和结构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展开数学思维。
本节课紧紧抓住“怎样用符号(画圈)表示数”这个现实问题,着力于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数学图象语言,即有结构的画二十四个圈。正是这具体形象的数学图像语言,在抽象的数与数的组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正是在亲身经历建立数学图像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理解了位值制的原理,较好地建构起数概念模型。二、如何引领孩子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门口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让学生画出24个圈,学生的画法不一。这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这些画法都是对的,哪种画法能很快看出就是24个呢?”让孩子自己来评价,自己来发现先画10个,画2个十,最后画4个。因为这种画法一看就知道是24个,其他的画法都要数几次。自然感知24是由2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接着边数边画到29个,再添一个会是多少?在直观演示和思维的碰撞中理解十进制的原理。三、如何引领孩子在“做数学”中发展数感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根据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应充分发挥表象在数概念形成中的桥梁作用。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他们掌握数概念时,必须借助于感性经验的直接联系,特别是低年级孩子,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本节课通过设计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引导学生概括出10个一是十,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几十几,10个十是100。这样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亲历数数的过程,从而加强了对数的感知,建立了数的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