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和反思
【案例说明】《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整体感知教材:1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了解课文相关的历史内容。2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3翻译课文。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是研习文本,理解分析其说理和论证的结构,了解王安石改革的政治斗争情况。所以选择第二课时内容作为议论文教学案例的重点。一课前准备(一)学情分析学生对北宋王安石的生平、熙宁变法的时代背景、变法的内容、变法的施行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这对课文的学习和掌握有些影响。故在教学前,先有针对性的以家庭作业的形式交给学生一个预习任务,借助各种能用的途径去搜集相关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前掌握一些教学的相关内容、讯息,也有利于课上互相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的内容。(二)预习的设计主要体现为相关材料的搜集、准备。(三)要求课前搜集的主要材料1王安石的生平。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3变法的内容。4实施的情况和结果。(四)课文内容预习1结合课文下的注音注释,连贯流利的朗读课文。2试翻译课文。二教学设计(一)目标1顺畅的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了解积累课中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3弄明白文中双方的观点和表达,探究文章中所涉及的讯息。(二)重点理解文章内容3难点分析论辩结构4教学方法研读、探究5课时设计2课时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题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知道它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诗。同学们,谁还知道王安石的一些情况?二让学生课堂交流其所搜集的材料,上讲台朗读其搜集的材料。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封荆国公,北宋抚州临川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劳财匮”的社会状况,在哲学、经济、教育、伦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个“荆公新学”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22岁中进士后,在近30年的地方官生涯中,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推行改革措施。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
f张,为熙宁改革构画了蓝图。10691076两度为相,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政治思想。王安石被列宁赞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2熙宁新法北宋中期,因军队不断扩充,官僚机构不断庞大,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