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一、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分析
作者:时间:20100710浏览次数:689次
(一)泰安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历史回顾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区的泰山南麓,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人口550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317万人,占总人口的239;农村人口39362万人,占总人口的715。农村劳动力2391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1478万人。耕地面积3152万公顷,人均耕地0057公顷。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074元,农业增加值10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596元,泰安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处于中等水平。泰安市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致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劳动力缓慢转移阶段(1952年一一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严格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城乡分割,农村劳动力基本上被禁锢在土地上,农业经营单一,加上人口控制政策的失误,农村人口增长失控,农村劳动力基数愈来愈大。泰安市农村人口由1952年的23557万人,增加到2978年的39847万人,平均年递增204‰;农村劳动力由1097万人,增加到1975年的14638万人,平均年递增112‰。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858下降到736,平均每年仅下降046个百分点。从而使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漫。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较快转移阶段(1979年一一1983年)这一时期,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开始从单一的农业经营向多种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开始起步。泰安市农业劳动力得到较快转移。泰安市1978年农村劳动力14638万人,到1983年农村劳动力168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2182万人,其中1978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12821万人,到1983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14018万人,增加1197万人,平均年递增18;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增加985万人,平均年递增90,高于农业劳动力72个百分点;从事农业的比重由898下降到833,平均每年下降13个百分点。
f第三阶段: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阶段(1984年一一1988年)这一时期,由于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肯定,政策、舆论、资金、税收等方面都给予倾斜,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1983年泰安市农村工业总产值436亿元,1988年增加到2236亿元,增长338倍,年均增长447,由1983年农村工业劳动力569万人,发展到1988年农村工业劳动力221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12万人。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农村其他非农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1988年,农村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