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在教学
f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我们要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出趣味横出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位教师不是按课本那样生硬地拿出两个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设计出一个打擂台的情境,把学生分成擂主、攻擂者、裁判组三个角色进行教学。二、忌被动接受、宜自主探究,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知识都比较抽象,特别是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表面上看来是十分枯燥的,假如采用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势必造成学生机械的、被动的模仿和记忆。《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倘若能把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和实践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探索、发现,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有的教师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设计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1)、呈现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用卷笔刀削铅笔(圆柱形状)。(2)、提出问题。被削的这段铅笔前后分别是什么形状?请你猜一猜,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与原来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分别有什么关系?(组织小组讨论猜测)(3)、实验验证,发现结论。①操作: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准备好的材料(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若干个,沙子。)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实验验证。②讨论、交流:从实验过程,你发现的结论是什么?(4)、运用结论,抽象归纳。这样的教学,把教材中的结论引发为一个让学生参与观
f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那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但扎实地掌握了知识,还学到了构建知识的方法。三、忌机械训练、宜有效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书面练习,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练习形式单调乏味,总是以同一面孔面对所有学生,学生看腻了,也看厌了,而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