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共4篇)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识记有关诗歌内容,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3)体会诗歌中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诗歌的赏析和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教学方法】勾画法、朗读法、体悟阐释法、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五千年诗歌历史,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做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称为“古诗”。梁代萧统《文选》归为“杂诗”,共十九首。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官僚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中下层士子为谋求仕途,奔走交游,但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写游子失志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二、学生自学。1、对照注释进行勾画,阅读《涉江采芙蓉》。2、思考诗歌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三、诗味品读。1、个别朗读。2、听朗诵录音默读。3、集体感情朗读。四、整体感知。(教师引导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学生思考问题探究。)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其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认为呢?
1
f明确:抒情主人公可以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游人思乡怀人。大家知道,在古代“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文人多借此喻志。加之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使文人士子为了理想和仕途,远离故乡和亲人,踏上了漫长的的征程。前途未卜和路途的劳顿使士子们像一只候鸟,对家的思念更增添了内心的煎熬,离家逾远,思念愈深,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想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思念故乡、亲人的心痛。女子思夫。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古诗中有好多内容就是表达这个的,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莲曲》。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暗关着“夫容”;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指男子出门在外,故此推知应是女子。2诗句赏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夏秋之交,荷花盛开。风和日丽,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