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与研究
作者:李琴丁洪波曾万勇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41期
摘要基于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思政过程中高校、教师应通力合作,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期间的各类教育途径,将育人的整体目标化作高校课程建设的整体价值目标,形成系统合力,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育人课程思政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1007502收稿日期20191025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对我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直接培养大学生的教育平台,高校更应该探索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当代大学生培养的目标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盼和重托,也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在思想道德方面,高校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教育青年学生在思想上确认、行动上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从而成长为坚定有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知识素养方面,高校和教师一方面必须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为提升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力培养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和教师也必须认识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目前许多学科的人才培养计划偏重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忽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因此,新时代人才培养必须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明确德育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本方向2,3。
二、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f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多种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表现较为多元化,这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考验。
(一)理想信念淡薄,易被人利用
互联网的兴起让大学生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其中也包含了各种腐朽、低级庸俗甚至带有煽动和蛊惑性的不良思想。这些思想让少数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理想产生了质疑和动摇。
(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