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但当出现流动性陷阱后,政策利率工具的运用就会失灵、无效。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金融形势恶化并不断加剧,与货币资产相比,其他资产的流动性将会更差,社会公众更倾向于增持高流动性的货币资产而放弃其他资产,导致货币需求远大于货币供给,出现了货币需求黑洞,称之为流动性陷阱。面对流动性陷阱,从理论上说,中央银行虽然可以通过不断下调政策利率,扩大货币供给,影响市场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因为政策利率是名义利率,其下限最低为零,中央银行无法将政策利率下调至低于零的水平。中央银行在连续下调政策利率至最低水平,即政策利率为零后,已无下调空间,但其之前由政策利率下调后所增加的货币供给仍不足以改变货币需求远大于货币供给的格局,政策利率就失去了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作用,进而失去了对投资和消费的调控功能,也就是说政策利率工具出现了失灵、失败的现象,标志着以政策利率为主体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失效,说明货币政策并不是万能的1
f(潘成夫,2009)。(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特征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不断恶化蔓延。受此影响,资产价格大幅下降、资产价值严
重缩水,市场悲观情绪弥漫,金融机构核心指标恶化,流动性严重不足、社会民众的投资需求和消费愿望也迅速萎缩,经济增长率呈现“自由落体式”下滑。这说明,传统货币政策已面临流动性陷阱,需要实施数量型货币政策解决上述问题。正是基于此,以美联储为代表和领头羊的中央银行在迅速将政策利率(基准利率)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后,突破传统,大量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救助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释放大量流动性、解决财政刺激经济资金不足等问题,有效地防范了系统性风险、提振了市场信心,遏制了投资、消费和经济的快速下滑趋势。
上述分析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首要特征是,面对流动性陷阱,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将政策利率(基准利率)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的水平。从政策利率工具的角度分析,可以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政策利率开始失效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流动性陷阱的出现,意味着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价格型政策工具已无法发挥作用,需要运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正是基于此,将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创新“非常规”货币政策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