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
f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回朝不久,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此后由于新党再度执政,59岁的苏轼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苏轼遇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2、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把他投入大狱。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苏辙诀别,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附:绝命诗《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