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老师在一次班会课上,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女生,说她做事细心,热爱劳动,热爱班集体,默默地在放学后为值日生排课桌,倒垃圾等。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表现越来越出色,成绩稳步提高,与老师的关系也拉近了,后来老师知道是因为那次对他的表扬改变了他。由此可见,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并采取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加强自尊心同时更尊重老师。
由上述可知,互相尊重是拉近师生距离的基础,为了巩固这个基础我们还需要让师生之间互相理解。
二、互相理解
老师和学生其角色的不同,导致看人,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角色的互换,可以为双方带来崭新的体验的同时,还可以在互相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认同意识,更能融洽双方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开启这把理解大门的钥匙。
1.“师”换“生”位,了解“生情”,对症施教。
f在现行教育中,老师抱怨学生不好教,家长抱怨孩子不好管。在诸多因素中,不排除施教者缺乏对学生心理的研究,缺少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的感受。老师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评价学生、挖苦学生、训斥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将学生“赶出”课堂,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师生间的矛盾加剧,敌意加深,逆反心理加重,造成师生唱对台戏,顶着干的局面。
因此作为老师,在心灵深处经常换换位,假设一下如果自己遇到相同的问题,遇到相同态度的老师该如何对待就很容易改变原来的态度了,理解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学业负担重,家庭期望高,精神压力大的困境中。因此,只有换位,才能了解学生,懂得学生,才能改进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症”施教。
2.“生”换“师”位,理解“师意”,不再独行。
很多学生在人际交流中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作为老师,平时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一旦师生间发生了冲突,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
其具体的做法有:教师可以利用班队会活动,设计一些“假如我是老师”、“假如我是班主任”、“假如我遇到了顽皮生”等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老师的艰辛。通过换位,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自我教育过程自省、自悟、自觉形成自控能力,规范自身行为。从此,心中有老师,胸中有他人。
大家都知道“顽皮生”特别容易与老师产生对立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