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必修和选修根据课程表现形式:显性和隐性课程。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328
f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能增长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完善人的个性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学校教育。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2、心理起源说:美,孟禄3、劳动起源说
三、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西方: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和雅典教育(培养多方面人才)。欧洲教育: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古代教育特点:等级性,刻板性,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2、近代教育: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世俗化,法制化。3、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内容更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样化,终身教育。四、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第二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内涵: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
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内涵样的变化。狭义: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教育目标: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和具体价值
428
f(二)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应达到的目标。课程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的具体
化。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三)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不同流派1、个人本位论:主张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孟子等、2、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代表: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3、教育的无目的论:教育即生活。代表:美。杜威4、教育目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准确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现行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
528
f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