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材分析议论文能为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示范作用,课上要以分析课文为手段,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发展思维的能力,把零碎的含混的思维状态转为有序的逻辑性强的论证过程。提倡学生避免人云亦云,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体会本文结构,让学生充分展示出不同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分析过程和结论。教学目标1了解丁肇中演讲的背景,领会演讲的科学精神;2在对文章结构和观点的分析中,提高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在对文章结构和观点的分析中,提高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课前准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丁肇中的科学研究项目。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二、任务一:辨析文章结构,总结演讲的观点在预习中,有同学这样分析本文的结构
f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你同意他的梳理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可能会提出:第一段并不是“提出问题”。此文是一篇讲演稿,第一段只是讲演开始前的概括介绍,介绍这次讲演的内容和范围。还可能会提出:文章不能分为三部分,而应分为两部分:第一自然段是一部分(如前所述),其余是一部分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者认为说第25自然段是论述“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也不准确,太宽泛了。准确的说应是: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可以进一步把文章结构梳理为:第一部分(1段),概括交代讲演内容: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又分4层:12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23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3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