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
(三)进行适时的激励评价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小学生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好问,具有自我探索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这种好问和冲动往往被老师过度的“组织调控”而阻隔。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形成有疑不问的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敢问、敢为的内在动力。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激励。
1、期望激励。根据皮格马列翁效应,教师应当以满腔的热情关心每一个学生,表达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教师如果能经常走下讲台,零距离倾听学生们的讨论,并与他们进行交谈,以适当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一定会受到极大鼓舞信心大增。
2、表扬激励。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口头表扬时尽量运用诸如“问得好”,“了不起”,“真聪明”等赏识性语言表扬学生;同时还可以采取奖章的形式,表扬那些能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或者敢于向别人挑战的学生。
3、成功激励。教师应当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激发学生提问的激情。比如,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比赛,有小组竞赛,比一比哪组学生提问最大胆,提的次数最多,哪组提的问题有价值,进步快,等等。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敢于提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二、营造学生乐于提问的良好情境
根据教学实践,问题情境应用较强的指向性。问题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结合学习过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越深刻。具体来说,可创设以下情境,激励学生乐于提问题。
(一)营造悬念式情境,使学生乐于提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将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知识,创设于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中,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想问。如在教学“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可先来一场师生竞赛活动,由学生提出任意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看谁最快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还在忙着用计算判断的时候,老师和有的学生早已判断完毕。这时,学生就会在“失败”与“惊讶”中产生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快?”“这里面肯定有奥秘?”从而使学生带着困惑和求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知欲尽快地参与到探求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