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特长生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笛艺术的现状及未来教学思考执教多年来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竹笛的时候都是老师讲、学生被动的接受,从来不主动研究学习。学生对竹笛艺术的发展脉络和流派更是一无所知,为了节省时间和应对考试我只给学生讲一些常用的竹笛技巧和竹笛独奏曲,但是后来慢慢地发现这并不是一条捷径,长此以往的教学会是恶性循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很大的阻碍。通过这次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我发现,首先得给学生讲清楚笛子艺术的现状及流派,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笛子艺术从而喜爱笛子艺术,这样慢慢地就会自己主动学习笛子专业,在教学中也会有很大的收获。下面我就讲竹笛艺术的现状做简单的分析和阐述:一、竹笛艺术的现状(一)古代竹笛专业的缓慢发展笛在汗代以前多指竖吹笛,秦汗以来,笛以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的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了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汗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北朝时期,竹笛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从唐代起,竹笛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故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四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他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七个椭圆型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宋笛制多样,有龙颈笛、十一孔的
f小横笛、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迪等等、元代以后竹笛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竹笛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梆笛和曲笛。分析:综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竹笛艺术在这段历史中的状况。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发展,无论从分类和制作上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它发展的缓慢,其发展缓慢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传播大都是以民间的方式进行,它的演奏和制作是没有较为系统的科学来指导的,所以竹笛艺术长期以来都处于一种蜗行的摸索状态。(二)竹笛艺术专业化启蒙1953年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观摩大会上,冯子存用竹笛演奏了《喜相逢》和《黄鹰亮翅》两首曲子获得极大成功,竹笛作为民间器乐以独奏的艺术形式被搬上舞台。这标志着竹笛艺术作为独奏形式的开始。此后,在冯子存,刘管乐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的竹笛热。竹笛开始走进专业音乐院校,各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