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影子》设计调整分析
淄博市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王艳
在执教大班关于影子的主题活动中,我们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对省编教材书中的原教案进行了诸多的修改和调整:
一、活动重点:探究影子的成因环节。原设计中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是通过谈话回顾已有经验,理解影子的成因之一有光才有影子。第二步是提供玻璃片、透光纸、纸、布娃娃、剪刀等透光的和不透光的物体供幼儿探索,发现影子的成因之二不透光的物体遮住光才会形成影子。我们非常赞同科学活动从生活中来这一观点,与孩子回顾生活中对影子的已有经验,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但是在第二步探究透光的物体没有影子这个环节,我们在课前多次尝试过玻璃片、透光纸、透明塑料纸等多种我们肉眼看着透明的材料,甚至尝试过做实验用的玻璃玻片,但都会发现浅浅的影子,若是在比较暗的环境中,影子还会更加清晰。后来又仔细观察大的玻璃窗在阳光的照耀下,玻璃是没有影子的,我们看到的是窗框的影子,可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怎么理解透明的区域是玻璃,黑暗的区域是窗框影子呢?因此我们认为这一环节是无法让孩子们通过操作,探索发现透光的物体是没有影子的。于是我们又认真查找了各种资料,了解了影子的成因是:光沿直线传播,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光形成的黑暗区域。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没有影子。影子的形成需要光、不透光的物体、还要有一个显现影子的地方三个要素。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活动调整为:谜语导入,激发兴趣谈话交流回顾,梳理已有经验,曾经在有光的地方看见过影子提供各种纸盒、塑料瓶、布沙包、积木能不透明的材料以及手电筒,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发现光照在纸盒、沙包等物体上,我们在地上、桌子上、墙上看到了影子。而且在这个环节,我们没有直接告诉孩子影子形成的要素,要有光、物体,还要有显现影子的地方等,但在孩子们的探索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体验到了这一点。在去掉了让幼儿体验透明物体没有影子的环节之后,我们设计了引导孩子们探索发现影子与物体形状的关系的环节。我们选取了三角形、星形、心形、梯形、扇形5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卡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很像,不管什么颜色的物体,影子都是黑色的。然后利用制作了不同物体影子
f很像的课件,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思考、归纳,联系生活猜影子,让孩子凭借影子的形状判断出是什么物体,同时又让孩子初步明白了不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