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方总是恒等。因此,MVPT只是一个恒等式。为了使交易方程式MVPT具有理论上的价值和意义,费雪分析了决定方程式中M、V、P、T的各种因素以及方程式中各项因素的变化情况。费雪认为,M(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是由银行准备金情况、准备金比例、货币政策和借贷等条件决定的,因此,费雪作了三个假定:(1)V(货币流通速度)是由社会惯例(如支付制度)、个人习惯、技术发展状况(如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所决定的。由于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在长期内变动也极慢,故V可视为不变的常数。(2)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T变动极小,故也可视为常数。(3)一般物价水平P完全是被动的,完全由其他因素决定,是一个因变数,P对M、V、T没有影响。这样,由于V、T是常数,而M是自变数,因此可得出结论:货币数量M的变动导致物价P的同比例变动。货币数量的变动是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果。由于存在这种因果关系的推论,恒等式MVPT便具有了理论上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将交易方程式改写成货币需求方程式,则为:M
PTV
这表明,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是一种交易媒介,因此人们需要货币的目的是为了便利商品或劳务的交易。由于该方程式强调货币的交易功能,故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为“现金交易说”。(三)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可以用交易方程式MV≡PY表示,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平均价格水平,Y为实际产出。长期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总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
f从这个意义上说,监测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十分重要。19802003年,我国经历了四次通货膨胀和一次通货紧缩,在此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基本呈同方向变动,即经济扩张阶段,货币供应量增长也快速上升,当货币供应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通货膨胀上升,经济出现失衡,不得不压缩货币信贷进行被动性调整。80年代,我国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245,GDP增长98,CPI上涨75;90年代,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249,GDP增长97,CPI上涨78;20002004年,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159,GDP增长89,CPI上涨11,保持了一种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实践证明,过量的货币供应不会导致经济增长无限加快,只会导致物价上涨,而高通胀后惯常发生的萧条及通货紧缩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因此,适度的货币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积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