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单簧管,巴赫的双簧管
金杨中学邢雁华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从文字中体会音乐的美妙,感受莫扎特和巴赫作品的不同特色。2、理解文章用想象、比喻、比较等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把音乐转化为其他感觉形象,并用文字描绘出来的特色。教学重点:从文字中体会美妙的音乐描写。教学难点:运用想象、比喻等多种表现手法,化无形的音乐为有形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作品,导入课文1、肖复兴和《音乐笔记》。2、学生交流预习中查找的有关莫扎特和巴赫的资料。3、让学生听两段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和巴赫的双簧管协奏曲(事先截取了其中的一小段)。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作者认为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与巴赫的双簧管协奏曲给他的感受是怎样的?
(说明:默读是基本阅读法,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整体感知文章。)
三、研读课文,品味词句。(一)配乐朗诵,通过音乐美欣赏文字美。1、教师示范配乐朗诵课文第二部分中描写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部分。2、学生配乐朗诵描写协奏曲第二章和第三章部分。思考:你喜欢哪处对音乐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说明:选取的音乐正是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配乐朗诵,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文字,从文字中体会音乐的美妙;感受文章通过视觉、触觉和另一种听觉表现乐曲,将无形化为有形的写作手法。)
(二)散读课文,通过文字美感受音乐美。学生散读文章第三部分,即描写巴赫双簧管协奏曲部分。要求:圈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喜欢的原因。
(说明:前面的环节给学生赏析课文一定的方法,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要学生能在之前研读的基础上,进行鉴赏训练,进一步理解文章运用比喻、想象、比较等表现手法描绘音乐的特点。同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培养阅读兴趣。)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品味贴切的比喻。思考:两组比喻是否贴切?如果让你比还可以比作什么?四、迁移训练,模仿写作。听一段民族管乐箫《平湖秋月》,然后模仿作者在文中把想象、比喻、比较完美结合,化无形为有形的表现手法,写下自己听了这段箫《平湖秋月》后的感受。写完后当场交流。
f《莫扎特的单簧管,巴赫的双簧管》教学反思金杨中学邢雁华
初二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材中,第七单元为《艺术长廊》,通过这一个单元,分别向学生介绍了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美术和音乐艺术,使学生既学习了作者的不同的描写事物的表现手法,又陶冶了艺术的情操,使学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