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
一、问题小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并且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冰心,倪焕之,叶绍均等二、乡土小说(田园抒情小说)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的‘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派。,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彦鲁、台静农等。三、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小说派。革命派小说是太阳社,创造社在1927年以后到三十年代初所形
1
f成的流派。当时,创造社的成员由艺术派转向革命派,郭沫若,成仿吾等投身实际革命工作,郁达夫却退出了创造社。太阳社的将光磁先与创造社成员合作,借创造社的刊物发表革命小说《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等。1927年,他和孟超等结成太阳社,随后与创造社、共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了一系列的革命文学小说。四、新感觉派三十年代初期形成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五、京派小说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