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作者:胡敏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3期
摘要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目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情况可谓参差不齐,整体还处在较低层面,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培育良好的校园科研环境,之二是构建合理的科技创新教学模式。此外还要注重构建校园的信息化与国际化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3009503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与障碍
1.学生对活动的了解和认识有限,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主动性不够。在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来自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学生一般只能按照指导教师提供的思路或项目设计规定的具体要求开展科技创新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此类科技创新活动有“高级打工仔”的嫌疑。大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无形中也消磨了他们积极探索和发明创造的意识,影响了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正常、充分发挥。事实证明,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不高,原因不仅仅是缺少科技创新的知识,还缺少对科技创新飞速发展中“真实问题”的切身体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需要在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
2.在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之初或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资金和物质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为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还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3,建立了相应政策支持和奖励制度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这给学生造成一种学校不够重视的错觉,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有些个别学校对学生的奖励承诺不能如期或最终兑现,这不仅影响学生本身的主动性,更会影响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不必要的恶性循环。
3.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初、高中教育,其最大弊端之一就是重知识的传承,轻知识的创造。评判学生的惟一标准是升学考试。当前随着社会对学历的重视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导致大学生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获取更高文凭和相关证书和奖励上,不加选择地接受知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识,按所谓的“标准答案”应付各种考试,使他们无暇顾及科技创新活动,更没有机会应用新知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