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更加全面,旅游规划发展成为市场导向型,规划中多以市场学、技术学理论为指导,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现代化趋势,传统技术方法得到更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普及。第三阶段,侧重于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研究阶段。这一阶段,原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提高,旅游规划研究的领域和内容逐步扩大和深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了高度重视,旅游规划逐步转变为生态导向型,因此生态学理论成为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指导,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旅游规划实践中。由于各地各时期不同的具体情况以及编制旅游规划的机构性质和专业特长,旅游规划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和方式。一般而言,旅游规划可分为宏观层次的旅游规划(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规划、概念性规划等);中观层次的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规划、旅游目的地规划等);微观层次的旅游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景区景点规划等)。3、旅游规划工作普遍应用哪些主要理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政策学、闲暇与游憩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生态环境学、规划学、三元理论、AVC三力理论、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旅游平台模块理论、4、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经历哪几个主要阶段?我国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以下称《通则》)在总结国内外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将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分为任务确定、前期准备、规划编制和征求意见四个阶段。5、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根据《通则》,我国旅游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全面分析规划区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以及与相关规划的衔接;(2)分析规划区的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预测规划期内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3)提出规划区的旅游主题形象和发展战略;(4)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及其依据;(5)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色与主要内容;(6)提出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对其空间及时序做出安排;(7)提出要素结构、空间布局及供给要素的原则和办法;(8)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提出合理的措施;(9)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10)对规划实施的总体投资分析,主要包括旅游设施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方面的分析。从我国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中可以发现,此类规划有以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