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112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
1组织性2民间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6公益性
13非营利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内部促进力:内部动机
外在促进因素: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契约失灵
历史渊源:致力于慈善、自由结社传统
社会因素:政府对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支持程度、公民参与意识与参与程度的提高、自
我权利保护的意识、自治意识等。
141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的作用
1培育民主价值观,提高公民参与水平
5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2制约政府权力
6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力量
3克服政府的合法性危机
7建立社会保障的科学模式
4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15非营利组织的局限
1,非营利组织的非志愿性
2,非营利组织的非独立性
中国非营利组织,就必然带有相当浓厚的官方色彩,被纳入了官方组织的网路之中,
独立性更难谈得上。具体表现的方面:
(1)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非营利组织领导职务
(2)非营利组织成为安置闲散人员的分流渠道
(3)非营利组织活动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主管部门的开明程度
3,非营利组织的狭隘性
4,非营利组织的家长作风
5,非营利组织的业余性
211公民社会及其特征
建立在美国学者柯亨和阿拉托提出“公民社会经济领域国家”的三分法模式上的
公民社会的定义是: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
值或原则。
公民社会既有结构性特征,也有文化和价值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志愿性与合作性。志愿的、合作的社会结构的存在为公民提供了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
和手段,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各种志愿的、合作的社会结构的存在,是社会
发展的重要条件。
(2)公开性和开放性。公开性和开放性是公众在公共领域进行讨论和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
(3)非官方性。自由的、理性的、批判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
(4)横行的协作。公民社会通过协作的横向纽带把各个社会成员联系在一起。公民之间的
互惠关系、自我管理以及政治平等的发展程度越高,那么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就越高。
(5)信任和容忍。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使他们能够克服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使个人
利益同集体利益协调起来。
(6)法治原则。即从法律上合理划分公民社会与国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活动界限,保障公
民社会具有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反对国家对公民社会内部事务的过多干预。
212公民社会与政治经济发展
一个地区公民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政治经济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