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哥特式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比较“哥特式”(Gothic)原来是贬义词,当时罗马人蔑称欧洲北方人为“哥特人”,意思是野蛮的,未开化的,特指不跟从希腊和罗马古典模式的建筑物。哥特式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表现在建筑上,就有尖拱券、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到了近代“哥特式”已不具有任何贬义色彩只是单纯对于中世纪晚期艺术风格的称谓。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十字军的几次东征把哥特式风格传播到更远的东方使之成为国际风格也创造了欧洲中世纪美术的一个高峰。哥特式建筑主要见于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兔,把整个立面横向联系起来,使得教堂整体充满了一种超凡脱俗,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总面积达7760平方米,内部由三座殿堂、一个十字厅(长1335米、宽6525米、高43米)和一座后殿组成。中厅宽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当你站在大教堂前仿佛感到神之伟大、教堂的神圣、以及人又是如何的渺小,也许这正是当年设计师们的初衷。教堂内部墙壁几乎为每扇12米高的彩色玻璃覆盖,彩色玻璃大窗和雕刻装饰使建筑形成一种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强了教堂神圣的宗教色彩。哥特式建筑发展到后期出现了“火焰式”风格这种风格得名于建筑的极端尖耸犹如上窜的火苗。德国科隆大教堂是火焰式哥特建筑的代表。它初建于13世纪由于设计浩大直到1885年才最后完工。教堂正面有高达160米的两座塔楼显得庄严神圣。科隆大教堂外部有非常丰富而精致的建筑装饰。在建筑物所有的细部上都覆盖着具有流动感的石刻透空花纹。它纤巧空灵向上升腾的神奇形象宏伟壮丽。哥特式建筑追求高度、空间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