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高校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人才“加工厂”。因此,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时代、社会、学生以及家长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强化高校办学理念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主导作用大学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然而,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因此,“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就当前而言,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认为:“就业已经成为测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晴雨表’,如果不把就业当作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一定办不好教育。”①然而,目前“中国高校的培养目标脱离社会需求,轻视就业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②因此,高校办学理念的变革势在必行,专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以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更新为先导。然而,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又直接决定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具体领域的改革力度及其实现效果。目前,高校“受教育者的能力、技能、爱好是多种多样的,社会需求也是多种
f多样的,而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则是千篇一律,我们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普通民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③因此,高校在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与提高素质于一体,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多样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年制,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和教师,实行双学位制、双专业制、主辅修制,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建立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和机制。强化高校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主导作用。高等教育是实现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转换的最重要阶段,它通过系统、全面的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因此,高校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发挥了绝对的主导作用。笔者认为: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需求对口,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推行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高校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应起到主导的作用。
f积极搭建素质拓展教育平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