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崴大茶树。其树高118米,树幅82X90米,根茎处干茎114米。据有关专家考证认为:其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这些历史的物证,说明了云南具有悠久的茶树栽培历史。至于普洱茶成为贸易商品始于何时呢按阮福《普洱茶记》记载:“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公元618907年。普茶即普洱茶,西番是泛指现在的贵州、四川、西藏、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在唐陆羽《茶经》,中并未见到普洱地名及茶名。因为“普洱古属银生府”,在唐朝时,银生府就产茶。唐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云:
第1共7
f“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是唐代南诏国六诏以外的六节度之一。银生节度史住银生城,即今天的云南景东,辖区包括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一带。“蒙舍”乃是南诏国公元748937年中的六诏之一,在今云南巍山、甫涧县一带.由此可见,早在1200多年前,思茅地区西双版纳的茶叶已行销到巍山等地。宋代公元9601279,普洱茶成为“易西蕃之马”之物.正如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普洱茶也不例外。元代公元12791368年,普洱茶已成为人们在集市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云南志诸夷风俗》“金齿”白夷指傣族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贸易。”明代公元13681644年,谢肇《滇略》(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此时,普洱茶已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普洱已由原来没有名气的小地方,发展为众人皆知的地方。《新纂云南通志》中云:“普洱在华茶中所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可比。”普洱茶的名贵已传至全国。清朝前期是普洱茶的兴盛时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从普洱运往西藏的茶叶就达300万斤之多。此时的普洱茶,正如檀萃《滇海虞衡志》云:“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矣。”《云南通志》普洱府志和《大清一统志》等书中,都有“以茶为市,仰食茶山”的记载。当时尽管“大理有感通寺茶,省城有太华寺茶,然出不多。不能如普洱之盛”。据一些老人回忆,在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思茅茶叶市场曾一度兴旺。诸如“鼎兴恒”、“信仁和”等茶叶商号节枇麟立,正所谓“云南通省用茶,俱来自普洱”。此外,藏族同胞一年一度,每到冬季人潮马龙,成百驮马前来运茶,用马匹、药材等换购普洱茶。十九世纪初期,云南普洱茶还远销到缅甸、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