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的对外传播促进了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版权输出。
(三)构建文化认同
f文化认同是开展区域合作的基础。文化认同不仅对推动区域经济贸易增长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会降低合作成本。跨区域的经济贸易合作,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会产生目标认识不同、语言交流障碍、语义理解偏差等诸多困难,使得双方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因此,投资人寻求合作伙伴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等,以期降低磨合成本和经营风险。中国图书的对外传播,是以图书出版物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并借助图书这一情感交流的桥梁,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相互理解,进而建立文化的多元认同、合作互信。这不但能够促进经济贸易活动的发展,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而且对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图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困境
(一)传播影响力较弱
中国图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的本质在于文化共享。20152019年这5年间,中国图书对英、法、美、德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圈的版权输出数量占比超过总量的50[4],他们是近年来中国图书对外传播的主阵地,远远高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尽管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但中国图书和中国文化在此区域的传播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的战略格局中,其区域范围囊括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这些国家的政治环境、阶级矛盾、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不同国家之间发展较为不均衡。其中有9个国家属于低收入国家,其人均GDP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5]。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出版物在各区域内的出口情况有所差异。根据调查统计,近十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区域的出版物贸易排名中,东盟的贸易总额稳居榜首,且与排名第二的独联体和排名第三的西亚总额相加大致相等。因此,中国图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还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只有针对性地扩大优势、弥补不足,才能够最终实现多区域协调发展。
(三)文化背景差异大
纵观“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这条商路是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丝绸之路”上不仅有商人带来的诸如丝绸、茶叶、香料、陶瓷等物质文化的传播,同样也有大量精神文化的传播。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增加文化输出的难度[6]。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属于不同文化圈,中国图书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实体,在对外传播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