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图书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作者:梁骁来源:《传播与版权》2021年第9期
梁骁
[摘要]文章根据统计数据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图书对外传播的意义,包括促进贸易往来、带动版权输出和构建文化认同等重要意义,并分析中国图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陷入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背景差异大、语言文字障碍、对外传播渠道有限等困境,进而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精准定位图书产品和用户需求、重点国家带动沿线国家、拓宽传播渠道、严控翻译质量等对外传播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图书出版;对外传播
[作者简介]梁骁(1990),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助理馆员。
我国积极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旨在运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成效卓著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经济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1]。图书作为出版物的一种类别,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在我国所有出版物中占据主体地位。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立项的“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和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的《加快推进我国新闻出版业向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工作方案》都旨在加快推进中国图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塑造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2]。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图书对外传播的意义
(一)促进贸易往来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在国家出版物出口贸易中,20162018年期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出版物出口贸易总额从8244万美元递增到10388万美元,年平均增长率1228[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带动了中国出版物出口贸易额的增长。
(二)带动版权输出
中国图书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使得版权输出总量迎来大幅增长。例如,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给中国文学的版权输出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1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要)》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14816项,较2018年增长252。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输出5083项,同口径增加1930项,增长612。由此可见,中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