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语,是违背自然,事倍而功半。”但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书面语,忽视口语教学。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时或无言以对或语无伦次,可我们一旦将答案公示与众时,他会迫不及待地说:“我想的就是这个意思,可我说不清楚。”这种现象,是学生的思维“短路”或混乱造成的。如果一味听之任之,这种“说也说不清楚”的现象会更普遍、更
f严重。
吕叔湘先生曾提出过:“语文课上可以利用一部分时间练习说话,叙述一件事情,或说明一个道理,教师加以指导。”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每节课安排三分钟给学生演讲。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45-3>45”。
演讲训练刚开始时,上台的学生刚入初中,大多怯生生的,低着头,脸涨得通红、声音又细又小。这时,我就讲故事给他们听:当年苏秦以三寸不烂之舌周游列国佩六国相印、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以致天下鼎足三分、周恩来说服张杨二将军而形成全民抗战的局面告诉他们:说话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这种能言善辩的才能,小的方面利于自身的发展,大的方面利于国家的强大和兴盛。正如平原君赖毛遂舌辩之功缔结赵、楚盟约之后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当今社会人才辈出,只有善于说话、勇于展示自我风采的人,才能在竞争愈趋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并站稳,充分展示自己。
“说”的兴趣激活了,我又不失时机的给他们提出演讲的要求:
默、生动,富有感染力。可适当避开“人生观、自我价值”之类的过于抽象和宽泛的题目,选些具体的话题,如“自我介绍、我的座右铭、我最尊敬的人、一处名胜的解说”等,做到说“我”身边的事,说“我”想说的话,抒“我”心中的情。
努力的方向明确了,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同学的评价、教师的指导,慢慢地便有点演讲者的风度了。学生说话的时候,教师投以信任的目光,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且在每次演讲后,都会安排点评环节,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如今这3分钟成了展示学生最热门话题的窗口,成了师生沟通的最佳阵地。我所教的72班,从初一的《故事会》、《新闻直播》到初二的《我的座右铭》、《我心中的明星》,到如今的《诗词鉴赏》、《写在毕业前夕》,而在校、镇、区组织的演讲比赛中我班的选手总是捷报连连。
作为农村学生,生活条件限制,学生们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知识面较为狭窄。而为了准备这次演讲他们无不精心准备:有的博览群书,有的上网搜集资料,有的参与社会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