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操作中引发求异思维,启发学生主动探索。
求异是创造性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学具操作中,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积极探索,敢于标新立异,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给学生演示:把7个梨子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已经在每盘放了2个,只剩下1个了。我问学生:“还能再分吗?”几个学生都说不能分了。可有一名学生却说:“还可以分。”这时教室里发出了嘘气声,有人甚至嘲笑他:一个梨子
f怎么分到了3个盘子里呢?我又一次问他:“还可以再分吗?”他坚持说:“还可以再分,我可以分给大家看。”说着,他拿着一把小刀上台小心翼翼地把一个梨子平均分成3份,每盘放一份。虽然他的分法超出了本节课的学习范围,但我们不能不为他的勇敢求异精神所感动。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3、在学具操作中鼓励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只有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在学具操作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打破常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我在教学“认数5”时,要求学生用5根小棒摆一个图形,,开始学生大多摆成书中的五边形,接着通过互相启发,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了更多的图形。4、在学具操作中发展语言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它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丰富了,语汇多了,思维更加活跃了,就容易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学具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达到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动手操作促进了思维及语言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说理能力,为分析复合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训练,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适当地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主
f动地获取知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三、设教学情景,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只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上课时索然无味。尽管教师花了不少力气,也只会“事倍功半”。而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真钻研,选择适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