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名称
中文:无线传感器网络
英文:WirelessSe
sorNetworks
2课程代码
3课程性质
学科大类专业课选修
4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32(理论学时30学时、课堂作业2学时)学分:2
f5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开设。
6课程教学目的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电通信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里被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涉及传感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嵌入式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子制造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继因特网之后,将对21世纪人类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IT技术之一。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向学生介绍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与应用进展,使学生初步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所面临的挑战,了解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设计和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路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深化学生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电子传感技术等相关专业基础技术的具体认识,并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实际应用和面临的不同挑战,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电子传感技术等相关专业领域及物联网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7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网络基础、体系结构、各层协议、应用相关性、跨层设计、拓扑管理、
时钟同步、节点定位、网内信息处理等。
f课程难点:应用相关性、跨层设计、协议与核心支撑技术。
8教学方法与手段
(1)理论教学
教学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重点内容通过课堂问答、小测验等形式进行强化教学,其结果纳入平时成绩记录;基本知识:以电子教案为主介绍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应用,重点、难点问题辅助以板书形式。电子教案集成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板书手段展示重点、难点问题的逻辑推理;协议与核心支撑技术:通过实际应用场景,展示技术的设计实现过程和解决方案;文献检索:安排课后文献翻译和阅读,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成绩计入平时成绩。
(2)课外作业
提供源于实际的问题,充分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和电脑,自行设计,达到基本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课堂讨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