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标理论打下了基础1。西蒙的研究广为人知,他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指出经济活动当事人在决策时不仅面临复杂环境的约束,而且还面临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即使一个当事人能够精确地计算每一次选择的成本收益,也很难精确地做出选择,因为当事人可能无法准确了解自己的偏好序。
继卡托纳和西蒙等人之后,许多具有探索精神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联手研究经济行为的发生机制,并试图建立经济行为的心理基层。卡托纳等人尝试测度影响当事人决策的心理因素,并讨论其对各种具体经济变量的影响,但由于没有找到合理的方法,值得这类研究无法形成能刺激后续研究的开放体系。到了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卡尼曼(Kah
ema
)和特维斯基(Tversky)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研究成果,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效用函数的构造为核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个体选择模型,并激发了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把相关研究领场拓展到经济学的各主要分支,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经济学”流派2。
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1准确的说,卢卡斯等人引发的“理性预期革命”是建立在预期的计算方法的创新基础上,而卡托纳对预期研究的贡献则建立在预期的心理模型创新基础上。从现在来看,卡托纳对经济学的贡献不亚于卢卡斯等人。2对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的简单阐述也可参见Coli
FCamerer和GeorgeLoewe
stei
2002“BehavioralEco
omicsPastPrese
tFuture”Califor
iaI
stituteofThch
ologyworki
gpaper。早期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参见Be
jami
Gilad和Sta
leyKaisheds1986Ha
dbookofBehavioralEco
omicsVolACo
ecticutGree
wicha
dE
gla
dLo
do
JAIPRESSINC
f从上述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行为经济学是通过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和批判中兴起的,它试图在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经济活动的当事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特征对其选择或决策模式的影响;不同的心理活动影响到相应的决策模式,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又通过决策后果反映到具体的经济变量当中。最直观和典型的例子就是证券市场,行为经济学家发现证券价格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心理的变化,比如投资者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都会导致价格剧烈波动,纳斯达克网络股价格狂飚时代就是投资者对网络企业前景过度乐观的结果,这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