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改变不恰当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共同协作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教育效果会大为改观。
案例3的分析:在公开课上面对老师的鼓励而不买帐的学生,他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造成的。针对经常被视为“差生”的学生,如果老师既往不咎、公平对待、多加鼓励,用爱心去感化他,逆反心理会逐渐消除。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爱心和方法问题。
在案例4中,“小丽含着泪水用钢笔在作业本上狠狠的,深深地划下几道痕迹。”小丽这深深地一划,使我们每个施教者都值得思考。小丽为什么会这样?
从小丽自身来说:一是小丽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严。如果小丽静心对待这件事,作业不会做成这样。即使爸爸撕了作业,也会从自身上去找毛病,不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抗情绪。二是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如果小丽当时能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就会平心静气的重新做好作业。从外因来说:一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当爸爸撕掉作业的那一刻,小丽即恨爸爸又恨老师,还恨该死的做不完的作业。二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当。如果当时爸爸讲清道理,耐心说服小丽,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毛病,主动的去改正就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逆反心理。三当小丽的逆反心理产生以后,作为教师的小丽爸爸却没有即时意识到小丽的心理变化,更没有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抚慰小丽受伤的心,以至使小丽的逆反心理影响了学习且伤害了父女感情。三、成因归纳
从以上4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主观因素可以归纳为:(一)自己的心理水平不高,自我要求不严中小学生时期由于生理的发育较快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同时心理上又产生断乳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但是自己又
f不能很好的驾驭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遇到问题和困难又不认真的分析,因此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二)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认知的事物和现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客观因素可以归纳为:
1、错误的舆论氛围;2、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3、施教者工作中的方法不当,主要有:教师不顾学生感受,伤害了学生的尊严;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不公正,引起学生反感;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愿望。4、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四、建议或策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