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课经常顾自己玩,学习态度非常不端正;等到做作业的时候,敷衍了事,不但错误连篇而且字迹不清。因此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还被惩罚,在班级中的影响非常不好。
经过观察,我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我,告诉他我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我写了封信,随后我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我便走出了教室,我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我的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我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案例4:小丽女小学六年级学生,平时学习认真塌实,成绩也比较突出,自律能力较强。由于是毕业班,每天的作业量都比较大,几乎每天完成作业都到晚上十点以后。一天,由于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多,小丽做到很晚也没有做完。为了尽快完成作业,小丽加快了速度,于是作业写的比较潦草。当老师的爸爸看到小丽的作业后,恨恨的批评了一翻,还撕掉了作业让小丽重写。小丽含着泪水用钢笔在作业本上狠狠的,深深的划下几道痕迹。从此以后,小丽很少和父亲说话,成绩也很快下滑。二、案例分析
在案例1中,对“王老师班中部分男生的逆反心理”分析一,错误的舆论氛围。初中生已经从现实世间中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因此把多干一点活认为是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就很正常了。如果王老师在平时采取形式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心理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早已理解并接受了王老师的思想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逆反心理;二,如果王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逆反心理的存在,看到学生的发泄式行为加以指责或惩罚,那么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或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三,王
f老师忽略了初中生已经是“小大人”的心理特征。如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符合这一年龄特征的方法,教育效果一定会大相径庭。
案例2的分析:“爷爷管教比较严厉,有时斥责和打骂,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是造成周涛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