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劳心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劳力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资。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⑤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分。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臣佐使的调配,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
f和虚无;以庄子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7日第16版,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以道观之,万物一齐”,无所谓贵贱短长。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正是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往,渗透了一种诗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差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民同耕”的农家学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C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D.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甜劳力者”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点和态度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孟子“物之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