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科大附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
命题人:王超
语文试卷
审题人:张传进
第Ⅰ卷51分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李智福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正是此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③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④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天下之物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不同之物,必然会造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