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潍坊一中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
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甲午战争使得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③④两项的表述
正确;甲午战争后,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得民族工业
进入初步发展的阶段,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第②项的表述正确;第①项开始于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早于题目中的时间“甲午战争”,故排除。本题应选B
项。
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
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C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
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比以前显著增加,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是
近代中国的分水岭,C正确;“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
入中国”不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AD;B表述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
觉醒。故选C。
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
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B
A.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清朝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
B.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C.材料只能反映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体现不出是近代中国的分
水岭.
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